细节成就名师
发布时间:2021-5-26 20:20:01 浏览次数:249

细节成就名师

程根云

 

1.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主要内容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见》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举措:第一个方面的举措是:坚持“五育”并举,着力解决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高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

2.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重要内容,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阶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3.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文件,明确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办教育、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违”顽瘴痼疾。

4. 2021年1月至4月,教育部先后印发五个专门通知,对中小学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作出规定。“五项管理”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重大举措,并作为2021年教育督导重要内容,确保所有中小学校全覆盖。

5.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双减”政策。

从以上五个文件可以看出,首先是国家宏观层面的教育政策,新时代教育方针;接下来是保障措施、实施办法;然后直指具体问题,由“五项管理”直至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些教育政策核心就是坚持“五育”并举。就国家层面而言,学生作业只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细节,却引起了如此重视,由此可见,教育没有轰轰烈烈,只有点点滴滴。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把控宏观教育政策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教育细节,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今天,我将与在座各位教师一同探讨教育细节问题。

我一直认为,那些成功的教师,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功夫”在“教”外。今天,我想与在座各位教师一同探讨教育细节问题,或许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一、什么是细节

细节是能够反映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的微小事物和情节。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小细节是个大话题,“细节决定成败”早已得到认同。我们对细节的重要认识,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而是古已有之,且中外皆同。《尚书》中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道德经》中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惜的是,中国古人这些关于细节的认识,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也没有把对细节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发扬光大。到今天,我们因细节疏漏而导致的事故屡见不鲜。我们说教育无小事,是指教育对一个民族发展强大的重要性,事实上教育全都建立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比如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哪一起不与忽略细节有关。所以关于教育,应从关注细节开始。

二、为什么要关注教育细节

1.细节具有预测功能。细节的意义告诉我们,通过细节可以窥见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即细节具有预测功能。“见一叶落而知天下之秋”“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辉”,都是这种功能的体现。从一个人言谈举止的细节中,一般都可以预测这个人的为人处事,甚至前途命运。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我校每年都要调进一些新教师,找我报到时,短短几分钟的接触,我就能预测到是不是一位好教师。有的新教师填张个人基本信息表就走人。不问什么时候来校上班,不问学校基本情况,不提任何分工要求,这样的人其责任心、事业心可想而知。

2.细节具有放大效应。西方流行的一首民谣《帝国亡于铁钉》对细节的放大效应作了形象的说明。民谣说:“铁钉缺,马蹄裂;马蹄裂,战马蹶;战马蹶,骑士跌;骑士跌,军团削;军团削,战士折;战士折,帝国灭。”马蹄铁上一个小小的铁钉的脱落和丢失,本是初始条件下的十分微小的事物,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为长期、持续、连锁的未来效应,却事关一个帝国的存亡,这就是细节的放大效应。细节的放大效应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构性放大效应;二是细节的累加而导致的累积性放大效应。一位姓李的同学往窗外丢了一块香蕉皮到走廊上,结果课间被路过的孙同学踩到并滑倒跌断了脚,导致住院治疗。按学校规定,每个课间都要有值日生保洁,学生干部要检查督促,但都没有到位。最后相关同学都承担了一定赔偿责任,而李同学因丢一块小小的香蕉皮赔偿了5000多元。这一事件真实地说明了细节的结构性放大效应。

细节的累积性放大效应在学校管理和生活中也有很多。如有的教师开始时对个别家长的意见不放在心上,后来提意见的越来越多,使自己下不了台。

细节的放大效应在我们的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微小的差错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有时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三、如何做好教育细节

细节的真正核心是科学的思维和认真的态度。同样的事,不同的人来做,结果是不同的,区别就在于做事的态度。我们做事从来都是问“做完了没有”,而不问“做好了没有”。尽管是小事也要有认真的态度去做才能做好。任何一件工作,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学校、班级工作,都有科学的标准,需要科学的思维训练。如何做好教育细节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训练。

(一)增强责任意识

细节要用心才能看得见,也就是认真。如果缺乏认真的态度是看不到细节的,有时即便看到了细节,也做不到位我们提倡重视细节,首先强调的是一种承担结果的责任感。

1.充满爱心;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体现在细节中。一位特级女教师应邀到一所学校上示范课,初次见面的学生个个充满激情,配合密切,整堂课堪称和谐完美。除了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艺,给听课教师印象最深的还是特级教师的一些课堂细节,比如走上讲台时发现讲桌上有不少粉笔灰,她从口袋掏出纸巾往自己身边擦抹;她提问时不需要学生举手,只要求回答不了问题的学生朝老师笑一笑,浓浓爱意感染了每一位学生。而我们大多数教师面对讲桌上的粉笔灰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乱吹一气;举手回答问题又令多少没举手的学生尴尬不堪。

2.完美人格。完美人格教育是由一个不完美的人,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一同走向完美的过程。对待犯错误和有缺点的学生的教育效果体现在细节之中。一次监考时,一位老师发现后面的同学将一个小纸团悄悄地抛到前面同学的座位边,前面的同学迅速拾起来握在手里。这位老师平静的走过去,指指纸团又指指垃圾桶,学生明白了她的意思,刷红了脸,轻轻地说了声“谢谢”,随后把纸团放到她手里。老师很自然地把小纸团扔进了垃圾桶。接下来的时间,该生一直专心考试。有些事情无需“真相大白”,在为学生的自我反省留下“缺口”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了一个“活结”。还有一个类似的教育故事: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偷了钢笔,很是痛心,但还是不动声色地把他叫到办公室,将自己心爱的钢笔送给他,说“我知道你很需要一支钢笔,留着它,用它写好人生的每一步。”许多年后,已经做了某部门经理的学生来看望恩师,竟激动得长跪不起。这两位教师都在以高尚的人格和超凡的智慧在心灵惩戒中感化了对方;

3.追求卓越。在名师的眼里,学无止境,爱无止境,事业更无止境。他们往往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在细节中提升自己。一位教师上完《桃花源记》之后,布置了一道拓展延伸训练题,写一篇与陶渊明展开心理对话的短文,题目规定为《我与陶渊明同行》。晚上批改作文时,他发现一位同学只写了一个题目,而且改为《陶渊明与我何干》,题目下面写了一行省略号。老师先是一怔,然后恍然大悟,该学生与陶渊明观点不同。他眼前一亮,马上重新修订教案,第二天为学生补上了一课,并在全班表扬了那位学生。此后,他坚持以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终成一代名师。

(二)提高专业水平

我们说:“细中见精”。教师对教育细节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专业发展水平的制约。专业水平提不上去,谈细节、谈精致就成为一种奢望。尤其是新教师,要不断加快自己专业成长的步伐,才能熟练驾驭教育细节。

1.把握教育规律。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在细节中体现教育规律。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只能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进行,如果面对高中生你还用“你真棒!”表扬,或在课堂上发点奖品激励,就不对路了。

2.更新教育理念。一些观念的转变往往取决于一个细节。如“班规条约”,有的教师一列就一长串,其实都是陈腔滥调,而有的教师制定的是《班级学生形象》;有的教师每天都要批评和表扬一些学生,其实对学生触动不大,如果把批评和表扬的内容编成《班级故事》,就提升了文化内涵,又让学生喜闻乐见。

3.磨砺教育智慧。一个精彩的细节,往往充满智慧的灵光。扎实推进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基石,点点滴滴积累是丰富知识的途径;认认真真反思是超越自我的前提。许多精彩的教育细节,都是教师智慧的闪现。如一位教师批阅数学试卷时,发现一位学生最后一道题写了很多,但方法不对路,结果也错了,学生肯定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于是在最后写了两句诗:“万水千山总是情,给点分数行不行。”这位老师看到没有一笑了之,更没有火冒三丈,而是用红笔在下面续了两句:“人间自有真情在,打个零分也是爱。”这不仅仅体现的是知识和智慧,更有涵养和爱心。

(三)克服浮躁心态

我们在平时工作中,缺乏对细节的重视和关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总是急于求成。事实上,天上很少掉馅饼,天上常常掉陷阱。教育如绣花,细工出巧活。

1.总想一夜成名。我总认为,不少教师的功利心太强,想的太多,评优、评模、职称晋升,巴不得好事都揽过来,为了尽快出名,严管严教学生一心追求分数,于是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哪知欲速则不达,没有积水成河、粒米成箩的细节烘托,哪有众星烘月的风光。一句“你真是无可救药”,就有可能终结一个孩子的生命。

2.总爱贪大求洋。动不动就是写论文、做课题,貌似搞研究,实则瞎胡闹。一个普通中小学教师,真能研究出什么名堂?论文东拼西凑,课题弄虚作假,恰恰忽略的是课堂教学、教育实践与积累,教育教学反而才是真真实实的教育细节。

3.总是鼠目寸光,淡薄明志,宁静致远,一味的跟风,静不下心来关注教育细节,能走多远?

4.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不断加快培养自我创新能力,以每一个教育细节体现创新精神。一是敢破陈规旧习。当前,仍有不少传统教育的条条框框制束着新的教育观念,我们要敢于打破那些落后的陈规旧习,从细微之处做起,体现创新意识。如我们讲到的“举手回答问题”,改为“答不上问题的同学朝老师笑一笑”,细节之中见温情和尊重。还比如开始上课时班长叫“起立”之后,未必要叫“老师好”,可视班上实际情况改为具体口号,且不断变换,如“珍爱生命,预防溺水”“讲究卫生,预防疾病”“抓紧复习,迎接考试”等等。二是锻炼应变能力。教育教学和管理往往会有突发事件,考验我们的应变能力。如应变能力不强,就会扰乱原有的秩序,应变能力往往体现在细节中。自习课,郑英老师到教室巡查,突然发现黑板上写着:“批评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摘自《宇珉后悔录》”。该学生多次受到批评,刚巧学了《木兰诗》,便以这种方式明则自嘲,实则暗讽老师批评过多。郑老师思考了片刻,然后写上:“小事不断,错错错。悔而不改,莫莫莫!--《摘自郑英警示录》”,全班同学暗笑,当事同学一脸惭愧。三是提升个人魅力。一位好教师往往是学生的崇拜者、追随者,青年教师要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首先要记住班上所有学生的名字,并有所了解学生的情况。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先自己手工制作一张“名片”,念给大家听,内容包括姓名、笔名、爱好、喜欢的名言、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然后把“名片”贴在讲桌的右上角。学生感到新奇,纷纷效仿。没几天老师就与学生完全熟悉。杨老师幽默风趣又十分亲和,很受学生喜欢与崇拜,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来看一个课堂细节。杨老师与班上一位女生分角色朗读《萧伯纳和小女孩》一文,当他读到“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闻名的萧伯纳”时,故意改成了“全校闻名的杨老师”。学生先是猛然一愣,以为他读错了,但马上又感觉很好奇,兴奋起来。而那位女生也随机应变主动配合,把“先生,您就是萧伯纳?”改成了“先生,您就是杨老师?"学生就更兴奋了。这是一个多么精彩的细节,这也又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的教师。

四、在教育细节中落实好“五项管理”

随着一系列教育新政的陆续出台,有网友发表评论,说党中央、国务院在帮中小学校教导处做事。可见这些教育新政是多么具体、多么“接地气”,许多条款直接指出具体教育教学行为。比如小学一、二年级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平均书面家庭作业时间不能超过60分钟,学生不能带手机进校园,非带不可的应交学校专人保管等等,一目了然,学校管理制度可以直接照抄照搬。但是在执行中我们还是会出现问题,遭到家长投诉。什么原因呢?我作过认真分析,大部分是没有处理好细节。下面,我就手机管理和作业管理两个方面,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手机管理

手机是信息时代人们交流、沟通、娱乐甚至是学习的重要工具。但学生玩手机、沉迷网络游戏已成为一种公害,早已引起众怒、公愤,有的家长不再让孩子接触手机,这是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加强学生手机管理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工作。

1.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大都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怕影响学业,二是怕影响眼睛。其实,手机并不可怕,我们要理性分析。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一整天,已经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回到家玩一会儿手机,可起到放松疲劳和调节心理的作用,对学生学业并无多大影响。另外,影响眼睛的是非自然光源,而学生在教室和家里都是非自然光源,保护视力重在课间活动进行调节,做好眼保健操、参加体育锻炼等,加强学生使用手机的引导,我认为要从细节上制定规则。一是时间规则。做作业的时候、睡觉的时间不能玩手机。二是空间规则。客厅可以玩手机,卧室不能玩手机。当然,规则的执行需要家长从严监管,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2.慎待“家长群”。“家长群”是中国家长的标配,去年下半年,江苏一位家长发布的短视频火了,他在视频中怒喊:我就要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这起“家长群事件”被央视点名,引导全网热议:压垮家长的,只是一个微信群吗?

在没有“家长群”这种互联网工具的时候,家长和教师要见面交流、沟通,两者之间的矛盾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间隔而隐藏起来。但现在不同了,一部手机让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家校之间的矛盾会很快凸显出来,来自家长群的压力就成了家长情绪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我认为教师要从细节着手,慎待“家长群”,发挥好家长群在家校联动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一是明示“家长群”的交流内容范围,应把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校共育作为建群宗旨,不在群里发布、讨论无关无益的话题;二是发挥家长群的互动作用,传达学校、班级工作动态,征求家长意见建议,反馈班级工作情况,回应家长关注关切,凝聚育人共识;三是培养家长群“发言人”。有意识的培养几名热心学校和班级工作、具有较好素养的家长充当家长群发言人,积极响应和支持学校和班级的工作布置,激发班级群的活力,避免类似“收到请回复”“收到”等简单枯燥的互动形式;四是讲究“家长群”的导向艺术。当家长们在群里持续发表与工作无关内容、发牢骚、泄怨气,甚至谈论负能量或敏感性话题时,班主任碍于情面和礼貌,不好直接制止和说教劝导,应讲究艺术和策略,比如即时推送近期一些班级活动图片,推荐一些家庭教育之类的精彩文章,转移家长们视线和注意力,从而避免不当舆情言论继续延伸。

(二)关于作业管理

1.书面家庭作业要体现层次性。一是基础性作业。这是任务性作业,所有学生都要完成,我们称为“标准餐”,管学生吃饱;二是提升性作业。这是激励性作业,提倡学生都要完成,我们称为“标准餐+营养餐”,管学生吃好;三是拓展性作业。这是自造性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完成,我们称为“营养餐+自助餐”,管学生丰富营养,学习有甜头、有奔头。

2.非书面家庭作业要体现自主性。一是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建立学生自选作业清单,要求学生从运动、活动、劳动、阅读、学习(复习、预习)等方面,自主选择,填上作业清单,第二天反馈自己作业完成情况。这样,学生非书面家庭作业就不是老师布置的“要我做”,而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我要做”。二是由“做什么”转变为“怎么做”。自主性作业重在过程体验、习惯养成和学生综合素养潜移默化的逐渐提升,而不是作为一项作业任务需要统一的强制性去完成,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比如学生选择了跳绳,并不是规定学生要跳多少个、跳多长时间,而是要学会几种跳法、怎样跳省力又提高了运动效率、跳后心情怎么样等。三是由“做得对”转变为“做得好”。我们常说做一件事情,认真只能做对,用心才能做好。自主性作业区别于一般的兴趣爱好,在于学生具有主动性、目标性、系统性,而不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拉倒,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如课外阅读,学生爱上课外阅读,这是对的,但真正要读好,让阅读陪伴自己成长,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领。在我们学校,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我们提出了“有书的地方就是教室,读书的时光都是课堂”这一阅读理念,提倡学生做到:读自己喜欢的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与自己喜欢的人一同读书。这样,学生才能把课外阅读读好,在阅读活动中,体验真的启迪、善的感化和美的熏陶。

各位老师,细节成就了教育的精彩,教育的精彩又体现在细节中。所以,我们应乐得放慢脚步,用心享受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成为一座稻香袅袅、小虫啾啾的农夫乐园,让我们执着如一地守望着教育的这块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