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怀疑引发的战争
丰城市新城小学 鄢虹
一、案例背景
小乖是个特讲义气的孩子,对朋友很大方,但是接受不了同学的意见,与人意见不一致时爱冲动。而且脾气急躁,只要听到他不爱听的话,立马拳头相向,情绪特别激动。生起气来,老师的话也不好使。周五早上,班干部匆匆跑到办公室,说小乖和小豪两个在教室里打得不可开交。我心里有些诧异,这俩孩子?他们俩怎么杠起来了?
二、案例描述
我赶到教室,班长正让他俩站讲台上,给他们劝架呢!一见到我,两个娃娃泪眼汪汪。我把他们带到走廊上,让他们各自把经过复述了一遍。因为牵扯到另外一个孩子,我把小宇也叫出来。三方证词一拼,就像拼图一样,齐了!这一架打得冤!
早上,是小宇和小豪值日,但是在扫地时,小豪在身后吓唬俊宇,两个人就追闹起来。正闹着,小乖从旁边经过,一听,不高兴了,怎么无缘无故就挨骂呢?一脚朝小豪踢过去。小豪也郁闷,为什么踢人呀?两个人也不说清楚就干起仗来。
这场战争引发的原因,是因为两个孩子都凭直觉认定对方有错,自己受了委屈。处理问题过于冲动,特别是小恒,事情没经过证实就先入为主。
三、原因分析
个人原因:
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缺少自信,所以在听到小宇他们追闹时的话就以为在说自己,加之脾气急躁,话没听完就跟同学急,也没有确认是否是小豪说的话,直接就踢一脚了。之前也是因为误会和好些同学闹过矛盾。
家庭原因:
因为家人的过渡宠溺,孩子如小皇帝一样,说一不二,造成孩子的性格霸道、一不顺心就发脾气。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不同的意见,更容不得别人评论他的不足之处。
学校方面:
每次出现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就事论事,平息风波,没有能够深入孩子的内心,持续关注,帮助孩子改变认知,治标不治本,没有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四、应对措施
(一)和风细雨化危机
小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平常又是最在意我对他的评价。如果我此刻直接批评他,可能会伤了这个孩子的心!
我打算从长计议。先把眼前的危机解决,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我弯下腰帮小乖整理好衣领,取下书包放在窗台上。“心里很委屈,对吗?”小乖眼泪汪汪的点点头。“那你听过一句话叫‘冲动是?’”
“冲动是魔鬼!”“现在能理解这句话么?”“我知道错了!老师,我向小豪道歉。”孩子一脸歉疚地望着我。我拍拍小乖的肩膀,给了他一个大拇指:“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的,老师欣赏你这一点!”转过头,我问小豪,“小豪,你怎么看这件事?小乖认为他有错,你说呢?”
小豪含着泪也不好意思了:“老师,我也有错。我去向小宇道歉。”看着两个小家伙握在一起的小手,我松了一口气。不过,解开他们的疙瘩后,我还是按照班规处罚了他们:义务给教室洗个脸,擦窗户,拖地面。但是不加劳动积分。
(二)家校沟通寻合力
小乖的暴脾气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我决定与孩子父母好好聊一聊。我通过微信和电话多次与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怎样给与孩子合理的关爱,不让孩子产生特殊的优越感?我建议家长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来了小朋友,要教育孩子懂得跟小朋友一起分享,一起游戏。家人吃什么孩子就吃什么。家人干活,孩子也要适当分配任务,不再区别对待。对孩子的行为设限制。长期坚持,让孩子养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习惯。
很多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不是不作为,而是缺少科学的育儿知识。于是我利用微信群设立每周育儿分享,指导家长科学育儿,适当关爱,不再特别对待孩子,警惕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逐渐改变孩子冲动、霸道的性格;客观地对待孩子的进步,不过度夸赞孩子,以防孩子的狂妄自大……
(三)对症下药促改变
小乖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首要的是作为教育者的我必须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亲其师信其道,我采用私下聊天,写信的方式,和小恒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我清晰描述孩子值得鼓励的行为,夸赞他大方,对朋友热情的优点,让小乖明白怎样做才是对的。在平时,我关注并肯定孩子的每个小进步。让他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关注。运用南风效应,慢慢引导孩子发挥优点,获得正确交际的自信,逐步战胜缺点。
为了推动小乖更好的倾听和接纳别人善意的建议,我在班里开展“文明友善我先行”,自身问题大“清除”的吐槽会,倡导每一个孩子行动起来,沐浴文明,向阳而行!在班级氛围中引导小乖正确看待自己,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学会与人交往的艺术,懂得以“宽容”来维护自己的友谊,巧妙地避免矛盾冲突。
五、案例效果
宽容和爱是教育最好的催化剂,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下,通过孩子自身的努力,小乖不但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认真完成课后作业,而且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时能够耐心倾听。更可喜的是,为了迎接班里的经典诵读活动,小乖和同学自发结成小组,一起商量,一起设计,一块儿排练,忙的不亦乐乎。
六、案例反思
一场由于怀疑引发的战争总算彻底解决了。仔细想想,教育问题的呈现只是冰山一角,找到深藏在背后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运用正面管教的原则“和善而坚定”,长时间的关注、理解和爱,一定会让孩子有所改变。处理学生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方才能真正解决问题。